ds足球比分

图片
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 智慧自然保护地白皮书发布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3-14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是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保护、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000多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青海片区),覆盖达8000平方公里范围内,108架高位视频云台、227台野保相机、1500余台红外相机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动态监测,全方位守护雪豹及其栖息地建设;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足于多元化的监测数据,织起了一张覆盖“天、空、地”的智慧之网。依托视频监控预警、无人机监测及卫星导航等技术,有效保护了天然次生油松林以及金钱豹、金雕、白肩雕、黑鹳等珍稀濒危动物;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动物实时监测系统更是充分发挥超短波、微波、运营商网络三网融合技术,解决了林下部分遮挡、深山布线不便等难题。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注入新动能,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开拓了新场景,给自然保护地生产生活带来了全面变革。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

??“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希望在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有一批高水平的保护地管理人员能够享受到我们智慧化管理研发的成果,来提高保护地治理的水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李迪强表示。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智慧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感知、联接、分析和管理上。在生态感知能力上,目前的监测数据缺乏连续性,在精度、范围和实效性上不能满足要求。在联接上,受制于山区、森林等区域施工限制,难以实现全域覆盖。部分自然保护地“重投入、轻运营”,基层管护人员的水平还有待提升。其中最关键的是数据分析能力,也未能满足多场景识别需求。

??针对自然保护地智慧化建设中的多种需求和挑战,各方也在积极携手解决。近期,华为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推出智慧自然保护地白皮书,基于实践经验,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智慧化建设蓝图和方案架构。

   ?白皮书建议,自然保护地应通过综合数据获取、网络联接、智能分析三方面建设,形成以ICT前沿技术为脉络的顶层设计。

??首先,建立多维度生态感知,利用影像设备、无人机、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感知系统,将自然保护地的物理信息数字化,并主动监测及感知数据变化。其次,通过搭建多网络融合通信,因地制宜,将不同通讯手段灵活组合,优势互补,克服野外遮挡物和崎岖地势的限制,在兼顾经济成本的同时实现从终端到智慧平台的高效互联。然后依托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承载的大数据、AI等技术进行海量数据分析与信息价值挖掘。最后在管理运营层面,引入科研人员、保育人员、游客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生态保护的七个关键应用场景,即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游憩体验、社区发展、管理与运行。

??当前各地都在提升自然保护地智慧化管理水平,由于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同,发展情况各异,对于行业而言,基于现实的实践经验至关重要。此次白皮书由华为、中国林业科学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三方携手发布,具有较强现实参考意义。它除了倡导统一基础架构,打通数据外,还依据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方案设计,把重点聚焦在智慧场景建设上,横向打通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等各大关键场景,有利于自然保护地具体工作的执行开展。

??“华为将全力发挥自身优势,联合ds足球比分生态伙伴,积极支持中国自然保护地智慧化建设”。华为中国战略Marketing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表示。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纵深推进其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找准关键场景,汇聚多方力量。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长效机制,用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地方动态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信息协会推荐项目获得一等奖

荟聚行业精英,集结产业力量,共绘算力网发展新蓝图——中国信息协会算力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4算力网发展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中国信息协会数字生态专委会正式成立

  • 协会要闻
  • 通知公告